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(左)到安陽查看“曹操墓”發(fā)掘現(xiàn)場
國家發(fā)展報道(記者 許順喜 特邀撰稿人 許作民)報道:曹操陵墓到底在哪里?二十多年來學者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。上世紀80年代末我根據(jù)文獻的記載,推斷是在安陽縣安豐鄉(xiāng)豐樂鎮(zhèn)村東的西門豹祠西7公里處。1998年在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出土的魯潛墓志,不僅證實了這一推斷,而且還揭示了曹操陵墓在西高穴村的大致位置。2009年對西高穴一個大墓的考古發(fā)掘,認定此墓就是曹操高陵。以前我在不同的文章中對文獻的記載、魯潛墓志的揭示和考古發(fā)掘的驗證都作過討論。今將這些材料綜合起來,并增加一些新的資料,對曹操高陵在安陽西高穴村做一系統(tǒng)論述,以紀念曹操高陵在安陽公布一周年。
一、史籍記載的考證
歷史文獻中記載曹操陵墓地望的資料不少,尤其是《元和郡縣圖志》和《河朔訪古記》說的很明確。今摘其主要者扼要考證于下。
1、曹操生前的遺令
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》載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令曰:“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,其規(guī)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,因高為基,不封不樹。”大約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臨死之前又下了一道終令,其中說到他的埋葬地,《鄴都故事》載為:“吾死之后,葬于鄴之西崗上,與西門豹祠相近,無藏金玉珠寶。”
遺令中的西門豹祠就是今安陽縣安豐鄉(xiāng)豐樂鎮(zhèn)村東的西門豹祠。上世紀80年代末我寫過一篇《豐樂鎮(zhèn)西門豹祠考》的文章,證明在鄴地這座西門豹祠最早,東漢后期就有了。主要依據(jù)有二,第一,北魏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·濁漳水》就記載有這座西門豹祠,酈氏并引用曹丕的《述征賦》“羨西門之嘉跡,忽遙睇其靈宇”,來說明東漢末年曹丕看到的“靈宇”就是這座西門豹祠。除此之外,《水經(jīng)注》及其他史籍再沒說任何地方還有西門豹祠。這就說明北魏以前在鄴地只有豐樂鎮(zhèn)這座西門豹祠。1975年在豐樂鎮(zhèn)西門豹祠舊址出土了后趙建武六年的《西門豹祠殿基記》殘石柱(現(xiàn)存臨漳縣三臺文物保管所),上距漢末僅一百多年,說明曹丕看到的“靈宇”應當就是這座西門豹祠。第二,清嘉慶初年在豐樂鎮(zhèn)西門豹祠處獲得了東漢后期的四塊殘碑,從碑文,結合曹丕看到的“靈宇”來看,東漢后期這里已經(jīng)有建筑或墳墓,很可能就是西門豹祠或西門豹墓(北齊高洋曾掘西門豹冢)。這兩條資料雖非明確的證據(jù),但其他地方連這點信息都沒有。種種跡象表明,從東漢到北魏西門豹祠就在今豐樂鎮(zhèn)村東。這篇文章收入199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拙著《安陽古今地名考》一書中。據(jù)曹操的“令”,曹操陵墓應當就在豐樂鎮(zhèn)村西的高地上,即在漳河南岸的安陽縣境。
2、魏晉正史的記載
《三國志·魏志·夏侯尚傳》:“太祖崩洛陽,尚持節(jié)奉梓宮還鄴。”同書《賈逵傳》:“太祖崩洛陽,逵典喪事……遂奉梓宮還鄴。”《晉書·宣帝紀》:“及魏武帝薨于洛陽,朝野危懼。帝綱紀喪事,內外肅然。乃奉梓宮還鄴。”
“曹操墓”文物石圭
這是曹操在洛陽死后,夏侯尚、賈逵、司馬懿扶靈柩歸還鄴城的最早記錄。將曹操埋葬在鄴地,是遵從了曹操的遺令的,曹丕、曹植的文中又有埋葬時的一些具體情節(jié)。這就明確排除了葬于鄴地以外的種種傳說和猜測。帝王都是葬在自己的國都附近,此是秦漢的傳統(tǒng)禮制。鄴城是曹操的魏都,曹操葬于鄴地符合禮制,沒有、也不可能葬在他老家亳州,也沒葬許昌。
3、晉張載《魏都賦》注
西晉左思(太沖)《魏都賦》有“墨井鹽池,玄滋素液“句,晉張載為“墨井”作注云:”鄴西、高陵西、伯陽城西有石墨井,井深八丈。”
鄴是指曹操筑的魏都鄴城,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隅鄴鎮(zhèn)、三臺村一帶,古代漳水從鄴城西北五里處流過,鄴城位于漳水之南;高陵就是曹操的陵墓,因位于鄴城西,又名西陵;伯陽城在今漳河之南觀臺鎮(zhèn)清流村西,遺址被岳城水庫湮沒;墨井或石墨井今稱煤井,在漳河南觀臺鎮(zhèn)的安陽礦物局崗子窯煤礦附近。因鄴城、伯陽城、石墨井都在漳水南岸,以常理推之,這高陵亦是在漳水南岸,即今鄴鎮(zhèn)西南安陽縣地。這就排除了曹操墓地在漳河北磁縣境內的猜測和誤解。
4、唐宋史料的記載
唐代李吉甫撰的地理總志《元和郡縣圖志》在相州鄴縣內記載:“故鄴城,縣東五十步。”“西門豹祠,在縣西十五里。”“魏武帝西陵,在縣西三十里。”
唐代漳水之北是磁州滏陽縣(今磁縣)地,漳水之南為相州鄴縣地,故魏武帝西陵必在漳水之南東距鄴縣縣城三十里的地方,這里顯然就是現(xiàn)在的安陽縣地。有人說磁縣、安陽縣在唐代都是鄴地,否!《元和郡縣圖志》(簡稱《元和志》)明確記載有相州鄴縣,也明確記載有磁州滏陽縣,說明在唐代滏陽縣不是鄴地?!对椭尽吩谶@里說的“西”也不是正西,西門豹祠是在鄴縣城西南,《元和志》卻說在“西”就是證明。又據(jù)《元和志》的記載,相州的鄴縣、湯陰縣、堯城縣都距相州城(亦是安陽城,即今安陽老城)四十里。今此三故地與安陽老城的實際距離不足18公里,知《元和志》說的里數(shù)皆為唐小里(約為442.5米)。若在地圖上以鄴鎮(zhèn)為原點,以30唐小里為半經(jīng),向鄴鎮(zhèn)西南漳河之南畫一弧線,則魏武帝西陵(曹操高陵)必在這弧線上或其兩側,且近漳河處(據(jù)前《魏都賦》注推測)。這個地方就是安陽縣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南至蔡村段。
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九年東征高麗路過鄴地時,曾親為祭文在這里祭祀曹操。也證明曹操高陵是在鄴地,不是在滏陽縣(今磁縣)地。
王明清《揮麈錄》引北宋乾德四年十月“詔”有“魏武帝葬高陵,在鄴縣西”(見下引),這說明北宋前期官方就知道曹操高陵的位置在漳河南的“鄴縣西”,方位與《元和志》、《魏都賦》注及曹操遺令一致。
5、元代的《河朔訪古記》
元代納新的訪古筆記《河朔訪古記》說:“魏武帝高平陵在鄴鎮(zhèn)西南三十里,周回二百七十步,高一丈六尺。”
這里的高平陵應為高陵,可能是古書在轉抄過程中衍一“平”字。北宋熙寧五年廢鄴縣,縣城及近郊改稱鄴鎮(zhèn)。鄴鎮(zhèn)以西并入安陽縣,即今安陽縣西北的北嶺地區(qū);鄴鎮(zhèn)及其以東并入臨漳縣。所以,這里說的曹操高陵亦是在安陽縣西北的北嶺地區(qū),與以上諸書一致。
曹操高陵既然是“不封不樹”,為何《河朔訪古記》(簡稱《訪古記》)說的又有墓冢呢?這是因為歷史上有些王朝曾要求各地對前代帝王的陵墓封土標識,加以保護而形成的。如《揮麈錄》記載北宋乾德四年十月詔書就有:“祖宗朝重先代陵寢,每下詔申樵采之禁,至于再三。置守冢戶,委逐處長吏及本縣令佐常切檢校,罷任具有無廢闕,書于歷子。”又說:“商中宗帝太戊葬內黃縣東南,武丁葬西華縣北。周成王、康王皆葬畢,在咸陽縣界。漢文帝葬霸陵,在長安東南。宣帝葬杜陵,在長安南。魏武帝葬高陵,在鄴縣西。晉武帝葬峻陽陵,在洛陽。后周太祖文帝葬成陵,在耀州富平縣。隋高祖文帝葬太陵,在武功縣。以上十帝,置三戶,歲一饗以太牢。”(陳長琦《曹魏高陵考古補議》)曹操高陵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下封的土?或是曹操后人封的土?可以進一步研究。
“曹操墓”文物石牌
二、碑刻墓志的證明
已發(fā)現(xiàn)與曹操墓地有關的石刻文字并不多。從時間上來說,以后趙的魯潛墓志為最早,其次是唐代的柏道墓志,碑刻是北宋時期的。它們都能證明曹操陵墓是在安陽縣或安陽縣西高穴村。
1、后趙《魯潛墓志》
1998年4月在安陽縣北嶺北側的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西北地,出土了后趙魯潛的墓志。墓志志文說:“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,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;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,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。”1998年6月28日的《中國文物報》報道了這一發(fā)現(xiàn),并公布了《魯潛墓志》全文。得到這一信息,學人為之振奮。有人來安陽觀看墓志,并到西高穴實地考察,認為根據(jù)《魯潛墓志》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就能找到曹操陵墓。但是遺憾的是魯潛墓志并不是從魯潛墓中出土的,也不知高決橋位于今高穴村何處,故魯潛墓的位置無法確定,這就給尋找曹操陵墓帶來了困難。但高決橋必在高穴村近處(決、穴同音),故魯潛墓應距西高穴村不遠,而曹操墓也應該在魯潛墓的南邊偏東地方,這就極大地縮小了尋找曹操墓的范圍。所以魯潛墓志的出土不僅證明了據(jù)史料推斷的正確性,而且揭示了曹操陵墓的具體位置。西高穴村位于故鄴城西南近三十里,并高出故鄴城地面約33米,所以曹操陵墓在此地,既與曹操遺令基本符合,又與早期歷史文獻的記載相一致。
2、唐《柏道墓志銘》
《柏道墓志銘》有云:“天寶五年三月······葬于鄴縣西南五十里平原禮也。左魏武陵,右天宮寺;前蒼忙城,后衡漳水。”其中魏武陵即曹操高陵,衡漳水即漳河。因柏道墓的后面是漳河,柏道墓必在漳河之南。又因柏道墓東北距鄴縣城五十里,柏道墓約在今岳城水庫大壩之南,即在安陽縣倫掌鎮(zhèn)東界,東臨安豐鄉(xiāng)。魏武帝陵既在其東,則魏武帝陵必在安豐鄉(xiāng)境內。此墓志雖然不能確定曹操墓的具體位置,但卻能給出曹操墓是在安陽縣安豐鄉(xiāng)內這一信息。若再結合《元和志》和《訪古記》對曹操墓在“鄴鎮(zhèn)西南三十里”的記載,則曹操墓必在柏道墓東二十里處,這就到了東、西高穴村附近??梢哉f《柏道墓志銘》對確定曹操墓位置的價值僅次于《魯潛墓志》。
3、北禪寺《經(jīng)幢記》
北禪寺《經(jīng)幢記》云:“相州鄴縣西陵鄉(xiāng)高榆疃充北齊鎮(zhèn)知蓋酒商稅······”《上步□記》碑亦有“鄴縣西陵鄉(xiāng)維那陳”的記載。高榆今作高喻,在安陽縣蔣村鄉(xiāng)北部,其東北13公里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有曹操陵墓西陵。高榆疃既屬西陵鄉(xiāng),西陵鄉(xiāng)必在今安陽縣西北部,它可能就是以曹操西陵而得名的。這兩則石刻是北宋時期的,因北宋林慮縣(今林州市)東界有北齊鎮(zhèn),可知西陵鄉(xiāng)為宋代鄉(xiāng)名。北宋熙寧五年廢鄴縣,其西部并入安陽縣,所以西陵鄉(xiāng)是在今安陽縣西北部的北嶺地區(qū)。西陵鄉(xiāng)的這個位置亦可說明曹操陵墓是在安陽縣西北部。
“曹操墓”挖掘現(xiàn)場的一角
三、考古發(fā)掘的驗證
從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,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西高穴一個大墓進行了考古發(fā)掘,認定此墓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陵墓高陵(亦稱西陵)。
1、西高穴大墓非曹操高陵莫屬
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開了新聞發(fā)布會,說西高穴大墓是曹操高陵有6條證據(jù)。第一,從大墓的建筑材料及部分出土文物,斷定此墓的年代是東漢末到曹魏時期的,與曹操埋葬的時間相符。第二,從大墓的形制、結構看,規(guī)格很高,墓主應當是王侯一級的人物,這只能是曹操。第三,大墓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文獻記載的曹操高陵位置一致。第四,出土文物中有“魏武王”的刻石銘文,與曹操死后的名份相同。第五,墓葬簡樸,葬物多為日常用品,與曹操生前生活儉樸、提倡薄葬相吻合。第六,墓中一男二女,男性60歲左右,與曹操死時66歲相差無幾。
從考古學角度來說,這6條證據(jù)都很重要。但一般人認為,最重要的還是第4條,墓中出土的“魏武王”石牌就說明墓中埋的是曹操。因曹操生前建立的是魏國,死后給他的謚號是“武王”,合稱“魏武王”。且墓葬在鄴下者,唯有曹操有這個名份,所以墓主人非曹操莫屬,這是一條鐵的證據(jù)。
2、對幾個“質疑”問題的解答
有些人對墓中出土文物是否造假提出質疑,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。
有人質疑大墓中的“魏武王”石牌是不是盜墓賊造假后放進墓中去的?我想是不會的。盜墓賊是想自己“發(fā)財”才可能去造假的,而造假后又放進墓中去,難到是叫別的盜墓人取去“發(fā)財”嗎?我想決沒有這樣傻瓜的盜墓賊。而考古人員和鄉(xiāng)村干部更不會去造假,因為發(fā)掘時都有出土地層和新舊土質的記錄,這些記錄都經(jīng)權威考古專家驗證過,任何人都不具備這樣的造假能力。
也有人說“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”、“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”等,是曹操生前贈送給他人的,這個人死后埋到了自己的墓中。還具體說夏侯惇比曹操晚死幾個月,曹操生前贈與了夏侯惇,夏侯惇死后埋到了自己墓中,所以西高穴大墓應是夏侯惇墓。這完全是空穴來風的猜測,毫無根據(jù)。曹操贈與他人東西,一兩件還有可能,贈七八件就不大可能了。墓中出土了8件“魏武王”石牌,還有治頭疼病用的“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”,曹操會把這些物件都贈與夏侯惇嗎?!顯然不可能。
還有人說歷史上沒有稱曹操為“魏武王”的。其實稱曹操為“魏武王”的史料有二十處之多。也有人說“常所用”、“挌虎”不是東漢用語。這是不了解歷史上的語言情況,漢魏時期使用“常所用”、“挌虎”兩詞的地方都不少。又有人說墓中出土石牌上不應有“黃豆”一名,實際上東漢已有“黃豆”的稱謂。這些問題都是質疑者沒認真查閱史料的結果。即便是史書無記載,發(fā)現(xiàn)的文物亦可補充史書之不足。決不能以史書無記載,就輕易否定出土文物。
更可笑的是有人說他查了數(shù)十種字書,未見魏武王的“武”字左下部寫作“山”的,寫成山是今人造假誤寫的證明。其實漢代左下角寫作“山”的“武”字并不少,只要翻翻著名的《張騫碑》和《金石大字典》就可見到,用不著查幾十種書。很可能他就沒查書,而是信口雌黃。
至于有人說曹操墓中應該有墓志銘,這是不了解墓志銘的發(fā)展歷史。墓志銘在漢代只產(chǎn)生了雛形,志墓的文字極少。晉代逐步成熟,到南北朝時才定型,并大量發(fā)展。趙超著錄的《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》一書,收集的墓志銘較全。東漢194年的志墓文字只有6條,三國時期60年才2條。兩晉139年35條,南北朝時期169年的墓志銘文就多達526篇,且文字較長。曹操時代基本無墓志銘,所以,曹操墓中沒墓志銘是很正常的事。
也有人根據(jù)所謂的堪輿學即風水說,說曹操高陵不在漳河之南的安陽縣,是在漳河之北的磁縣內。此說并不科學。事實上,鄴都的帝王將相有許多是埋在了漳河南安陽縣的北嶺(古稱野馬崗)地區(qū),明代崔銑撰的《鄴乘》在“野馬崗”條下說:“崗下冢累累,皆葬王侯也。”已知北魏后廢帝元朗、北齊皇帝高洋弘德夫人顏玉光、北齊丞相淮陽王和士開等數(shù)十位王公貴臣葬在了野馬崗下,能說這里風水不好嗎?古人曾有“生在蘇杭,葬在北邙”的說法,邙山就在黃河之南洛陽的東邊,東漢的許多皇帝和將相重臣都葬在邙山地區(qū),能說這里也不符合堪輿學說嗎?漳河南的安陽縣有許多曹魏鄴都遺跡,特別是曹操挖的天井堰十二渠,所以曹操墓在安陽縣是很正常的。
四、結論
歷史文獻的記載,碑刻和墓志的揭示,考古發(fā)掘的認定,三者如此吻合,相互印證,都說明了曹操高陵是在安陽縣,而且是在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。有人為否定曹操墓在安陽,煞無介事地說出土文物都是假的。即便這些人不承認出土文物,歷史文獻總不會是造的假吧,還能不承認歷史文獻的記載?實際上發(fā)現(xiàn)的碑刻、墓志和發(fā)掘的墓葬文物都是真的,一些人不懂得文物考古,又不去查閱史料,還裝得什么都通,結果鬧出許多笑話來。今日的學風在這些人那里真是江河日下??!目前否定曹操高陵在安陽的人漸漸銷聲匿跡。安陽曹操墓經(jīng)過近一年的磨難,戰(zhàn)勝了種種艱難險阻,已被絕大多數(shù)學者所認可。這正如李白《早發(fā)白帝城》詩句所說:“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”責編:岳嵐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