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《新聞周刊》1月17日文章,原題:儒家環(huán)境下的消費者,副題:中國人在該消費時卻進行儲蓄的7個理由
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(tǒng)模式現(xiàn)在受到挑戰(zhàn),因為巨額債務及貿易赤字已迫使美國進行痛苦的去杠桿化:美國消費者要減少開支和消費,并縮減進口。因此,中國需要徹底改變其增長模式,從凈出口和投資轉向降低儲蓄并增加消費。但中國人為什么(依然)存得太多而花得太少呢,其中有很多結構性因素。
第一,中國人攢很多錢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安全福利虛弱,需要存錢防老。
第二,中國人存錢因為想讓孩子上私立學校,還因公共醫(yī)療不完善,需存錢以應付生病之虞。
第三,中國幾乎沒有社會安全網,因為從搖籃到墳墓的公共服務“鐵飯碗”體制已打破。現(xiàn)在需要預先存一筆錢以防萬一失業(yè)。
第四,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人口結構變化增加了存錢養(yǎng)老的必要性。由于城市化和沉重的養(yǎng)老負擔,過去養(yǎng)兒防老的社會保障模式已瓦解。
第五,在中國,為家庭貸款提供服務的金融市場還不發(fā)達,這限制了消費增長。
第六,城市對農民工的限制逼著他們存錢以應對金融風險。反過來,幾乎享受不到公共服務的農民需存錢以應對不確定的收入。
第七,中國大陸的人均存款并不比香港、新加坡或東亞地區(qū)的人多,這是因為他佃都是儒教環(huán)境下的儲戶,傾向于把稅后收入的1/3存起來。但一大區(qū)別是,中國高達25%的存款是以公司留存贏利形式存在的,主要是國企。而在大多數(shù)私有化經濟體,公司贏利將通過紅利形式下發(fā)(到個人),這會增加家庭收入,由此增加消費。由于國企具有強大影響力,家庭則處于弱勢,所以中國的改革可能面臨重大挑戰(zhàn)。
很明顯,中國需要徹底改變增長模式。但中國人存錢很多消費很少的現(xiàn)象存在結構和文化上的原因,可能需要超過一代人時間才能重新平衡中國的經濟?!愐蛔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