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飯可以一日不吃,覺可以一日不睡,書不可以一日不讀。”這是毛澤東的至理名言。他酷愛讀書、讀有所得、得而能用、用而生巧的“讀書鏈”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。
酷愛讀書成習慣。毛澤東說,“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。”他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習慣。不僅讀書多,而且涉獵范圍廣。既有古今文史著作,也有一些冷門書籍。如威爾斯的小說《月球上的第一批人》、達爾文的《物種起源》、前蘇聯科學家威廉斯寫的《土壤學》,等等。毛澤東是發(fā)自內心對知識、對真理的渴望,因而是真讀真學,而不是為了做個樣子。他讀書的技巧是,經典書反復讀、相同書對照讀,除了批注外,他還注重討論式閱讀。就是在這種讀書習慣的支配下,毛澤東一生飽讀詩書。在長征途中,毛澤東因病被擔架抬著仍堅持看《列寧與革命》;在生命的最后時刻,他還讓工作人員讀給他聽。
讀有所得長知識。延安時期,毛澤東拾起了20年前寫日記的習慣,他在日記的開頭說:“20年沒有寫過日記了,今天起再來開始,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問。”他的日記實際上是其讀書隨筆和感悟,是想通過書寫使所讀的書得以消化,變成知識。毛澤東就是這樣,通過讀文史典籍,了解歷史知識;通過讀近代以來的西方著作和有關研究西方的著作,放眼看世界;通過讀《共產黨宣言》,找到人生的理想和目標。毛澤東在延安寫《新民主主義論》一書時,就讀了十幾遍《共產黨宣言》。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學到知識,在延安時期,他還辦起了20多所學校,從藝術學院、婦女學院,到青年干部學院,再到民族干部學院,一應俱全。毛澤東還經常親自到各個學校講課。這都體現出毛澤東希望讓知識根植大眾的良苦用心。
得而能用生智慧。有了知識不等于有智慧,只有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才是活用書。毛澤東曾講《史記》中記載的劉邦善于納諫而取得勝利,項羽一意孤行而導致“霸王別姬”,是要在黨內倡導民主作風;講《戰(zhàn)國策》中的《觸詟說趙太后》一文,則是提醒領導干部在如何教育和鍛煉下一代的問題上,要注意不能讓子女“位尊而無功,俸厚而無勞”,表現出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謀遠慮。智慧的獲得要有對知識的理解和升華,并上升為游刃有余的綜合能力,使自己有一種“氣場”。這種“氣場”就是出色的口才文才干才和良好的素養(yǎng),讓人敬佩、敬重、敬仰。
用而生巧會創(chuàng)新。毛澤東說:“讀書是學習,使用也是學習,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。”而這種使用就是要有一種創(chuàng)新和創(chuàng)造。沒有創(chuàng)新的學問是機械的、教條的。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閱讀和理論創(chuàng)造,確立了他此后看待實踐、分析問題的兩個最根本的方法和一個根本主張。“兩個根本方法”是指實事求是和對立統(tǒng)一,“一個根本主張”是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。他在豐富的實踐基礎上,通過真讀真學,在哲學上寫出《矛盾論》、《實踐論》,軍事上寫出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等,政治上寫出《新民主主義論》,文化上還有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。這些都是理論的創(chuàng)造,為中國革命找到了前進的方向。
毛澤東還主張讀書要求甚解。對于知識的獲得要全面,這樣才能把握準、看得清,從而更好地創(chuàng)造性工作,進一步找到創(chuàng)新點。
酷愛讀書、讀有所得、得而能用、用而生巧,是對毛澤東讀書生涯的深刻總結。當前,全黨全軍正在開展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活動,一股學習之風蓬勃興起。如何做到學有所獲、學有所用呢?毛澤東的“讀書鏈”為我們指明了學習方向和前進目標。(